20世紀90年代初,日益推進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調(diào)整,一些經(jīng)濟、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開始顯露,群眾上訪現(xiàn)象逐漸增多。
一些領導干部怕群眾上訪。上訪到門前,避而不見;上訪到北京,派人截訪。這些“防訪”措施反而激化了矛盾。
習近平的態(tài)度截然不同:“領導干部不要怕群眾,要關心群眾。群眾之所以上訪,就是因為他們有苦、有難、有問題要解決,他們找到政府、找到領導,是因為相信我們能夠秉公辦事,能夠提供幫助。”
習近平不僅積極接待群眾上訪,還抓制度變革,改“群眾上訪”為“干部下訪”——每個月,習近平都安排市五套班子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,到縣(區(qū))現(xiàn)場接訪:下訪前,提前告知群眾時間、地點,要求縣(區(qū))組織調(diào)查摸底群眾的問題,接訪之前能解決的先解決;接訪中,大量的工作是解惑、答疑、引導、說服,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方面的工作更艱巨、更重要。
1991年4月12日,習近平率隊到永泰縣開展市、縣領導聯(lián)合接待群眾活動。
那天晚上,城峰鄉(xiāng)(1992年撤鄉(xiāng)改鎮(zhèn))鳳星村黨支部書記代表村民來求助,帶了一份清單,要求市領導撥款修建機耕路。
原來,永泰縣43個建制村道路不通,嚴重影響生產(chǎn)、生活。因為沒路,這里的農(nóng)民有“三怕”:怕豬壯,壯了抬不出去;怕樹高,高了運不出去;怕孩子大,大了娶不到媳婦。當?shù)亓鱾鬟@樣一個順口溜:“解放四十年,年年盼公路;蒼天如有眼,早降幸福路。”
了解情況后,習近平說:“沒有路沒法富,要致富,快修路。你們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好的,但是修村級機耕路應立足自力更生,依靠群眾集資投勞來解決?!?/p>
習近平還以自己當年擔任大隊支部書記時和社員一起筑路的經(jīng)驗,現(xiàn)身說法,使來訪者很受啟發(fā)。
不少來訪者感嘆道:“領導干部回歸大地,找到了根?!?/p>
習近平也有不少感慨。他認為,市領導到基層接訪群眾,看起來很新鮮,但共產(chǎn)黨和群眾本來就應該是血肉相連的。通過這次接訪活動,大家頭腦里又有了許多新的想法,今后我們要尋找更多的途徑、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形式來促進領導作風的轉變,使各級領導干部不忘黨的宗旨,增強公仆意識。
習近平在1993年8月的一次專題研究會議上指出,對在接訪中已經(jīng)決定的事要落實反饋、不打折扣、取信于民;接訪像一面鏡子,可以照出我們工作中的差距和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發(fā)現(xiàn)當時的熱點和難點問題;對接訪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舉一反三、引以為戒、標本兼治、統(tǒng)籌解決;各級領導要經(jīng)常到基層中去、到群眾中去,當馬路巡使,體察民情、掌握民情,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,為民辦實事、好事。
內(nèi)容節(jié)選自《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