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春天,蓋有主管部門大印的拆遷公告貼上了臺江江濱路棚屋區(qū)破舊烏黑的木板墻,這如巨石投江,引起強烈反響。
畢竟窮家難舍,福州人常說:“七溜八溜,不離福州;金窩銀窩,比不過自己草窩。”更何況,江濱路地處碼頭鬧市,為傳統(tǒng)的“黃金寶地”,開店出租都收入不菲,斷了居民財路,誰都不答應。
“誰要我搬,我就死在這里給他瞧!”剛聽到江濱路要拆遷,一個老依姆把鋪蓋從里屋搬到廳堂,橫在大門口說。她在江濱路一住40多年,講話粗聲粗氣,遇事容易激動,鄰里都要避她三舍。
區(qū)里、街道、居委會干部沒有退縮,反倒一天跑上七八趟,同老人細說慢談,既講引進外資成片開發(fā)、加快改革開放和經(jīng)濟建設的大道理,也談改造舊城、構(gòu)筑新居,老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的實惠。
第三天,鄰里發(fā)現(xiàn),老依姆的心思變了。打消顧慮的她,連夜請來五六個親戚,幫忙收拾廳堂鋪蓋,未待指揮部開動員會就主動投親去了。
1992年4月15日至18日,在不到100個小時內(nèi),江濱路這塊88 畝土地上涉及2183戶、萬余居民和38家省市區(qū)屬單位、381家個體工商戶的巨大搬遷工程順利完成。
參與其中的人心里明白,用實際行動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給他們亮出“底牌”、吃下“定心丸”,為他們排憂解難,這才是萬余名居民順利搬遷的原因。
對舊城改造任務,習近平態(tài)度明確:“舊城改造的目的不是地產(chǎn)開發(fā),而是要安置好百姓,特別是貧困的百姓。”
“改造后的住宅要具備一定的標準,功能要齊全、要方便,一定要有衛(wèi)生間,千萬不要再讓老百姓在外面洗澡、拎著馬桶出門了?!绷暯教岢隽司唧w要求。
他強調(diào),對特困戶,政府的目標則是把其他的一切事情給解決好,讓他們“拎包入住”。他還提出要“就地安置”,反對把老百姓遷走、讓富裕人群搬進來的做法。
內(nèi)容節(jié)選自《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