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泉州灣的入??冢o臥著一座風情漁村——蟳埔村。充滿異域風情的蟳埔女服飾和“蠔殼房”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留下的文化印記,而如今,新的時代正不斷賦予這座千年漁村新的特質(zhì)。
蟳埔村位于泉州市豐澤區(qū)東海街道,一條寬闊的沿海大道經(jīng)村口而過,沿著馬路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樓鱗次櫛比,遠遠望去,這里和沿海其他富裕的村落并無二致。順著寫有“蟳埔”二字的大石頭往村內(nèi)走上數(shù)十米,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隨即映入眼簾:一群頭上插滿鮮花,身穿“大裾衫”“闊腳褲”的蟳埔女,正麻利地剝著海蠣。
蟳埔村居民
蟳埔村一角
蟳埔女與惠安女、湄洲女被并稱為福建三大漁女,其鮮艷的頭飾和服飾是當?shù)鬲毺氐奈幕?008年,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“我也喜歡戴花,從小就開始戴花,也相互送花,這是我們的習俗。雖然我老了,可是我還是有戴不完的花?!?0歲的黃阿婆說。直到現(xiàn)在,村里還有2000多人保留著戴花的傳統(tǒng)。
將頭發(fā)盤成海螺狀,穿上一支象牙簪(現(xiàn)在都用筷子等物),再用鮮花的花苞串成花環(huán),圈戴在腦后,最后插上配色大膽的鮮花或絹花,這就是蟳埔女的“簪花圍”。
花環(huán)上的小花蕾多用淡雅的含笑、白玉蘭、柚子花,一般要圍上三四圈,隨后插上鮮艷的粗康花、素馨花或者絹花。戴在頭上,就像是頂著一座春意盎然的“小花園”。
尋常的蟳埔女頭戴的鮮花需花費四五十元,一般在夏天兩天一換,冬天則可以戴四五天。粗略計算,一個蟳埔女每個月至少花500元在頭飾上。據(jù)村子保存的一本賬簿記載,在二十世紀70年代,全村買鮮花的錢甚至超過了買米的錢。
蟳埔女獨特頭飾的起源眾說紛紜,有人說骨笄頭飾乃古代“骨針安發(fā)”之遺風,也有人說蟳埔村民是阿拉伯人的后裔,簪花圍源于中亞婦女戴花的習俗。
不過,有一點可以確定,蟳埔村與阿拉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蟳埔女頭戴的鮮花多來自附近的云麓村,這個村莊的村民是一名姓蒲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,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種花的傳統(tǒng)。每天早上五六點,愛花成癡的蟳埔女就在村內(nèi)的集市上排隊,購買云麓村運來的鮮花。
蟳埔女的傳統(tǒng)服飾簡樸寬松,俗稱“大裾衫,寬筒褲”,上身是淺色的右衽衣,長及小腿的寬筒褲便于在海灘上勞作,挑擔行走又輕松自如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蟳埔女更偏好鮮艷亮麗的紅色和黃色。
“傳統(tǒng)蟳埔女的服飾是淺色的,比較素雅,但現(xiàn)在大家都愛穿鮮艷的衣服?!毕y埔女服飾代表性傳承人黃晨每年都要承接大量的傳統(tǒng)服飾訂單,他還根據(jù)現(xiàn)代的審美需求,設計了一些款式更為時尚的蟳埔服飾,供游客選購。
走在村里,不時有衣著艷麗的蟳埔女挑著擔子匆匆走過,籃子里裝著海蠣、海蟶和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魚。蟳埔女要撫養(yǎng)子女,孝敬公婆,洗衣做飯,是家庭的主心骨。當潮水退落,不論春夏秋冬,她們還要身背魚簍,卷起褲筒,赤著雙腳走在“蚵株”間,敲“蚵”挑擔。隔天,天蒙蒙亮時她們就要起床,挑著一擔擔魚蝦到泉州各個市場擺攤賣海鮮,個個善于經(jīng)營、勤勞肯干。
在蟳埔村,滿頭銀發(fā)的蟳埔阿婆還在撬海蠣、賣海鮮,而在城市,這個歲數(shù)的老人早已賦閑在家頤養(yǎng)天年。當問起為何這般辛苦時,阿婆的答案幾乎都一樣:“因為男人們要出海??!”
隨著時代改變的遠不止服飾,年輕一代的蟳埔女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變。出生于1990年的王秀梅先后到英國紐卡斯爾和荷蘭格羅寧根留學,2016年回到蟳埔村,與祖祖輩輩靠海為生不同,她做起了進口紅酒的生意。
“我們這一代人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,選擇更多,很少人靠海為生,同齡人有到公司上班的,也有做老師的,很少有年輕人討海的。”王秀梅說。
因為有國外留學的經(jīng)歷,王秀梅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,每當有外國人來訪,她常常被村里叫來義務講解,只要有空,她從不推辭,幾乎成了村里的形象代言人?!白鳛橄y埔女我感到很自豪,我很樂意把我們蟳埔村的文化講給全世界聽?!?/p>
蟳埔村另一大特色是散落在村里的蠔殼房。穿行于彎彎曲曲的巷道,宛若步入迷宮,在一棟棟小洋樓中間,散落著一種獨具特色的民居:蚵殼厝。閩南話中,蚵就是海蠣,厝乃房屋之意,蚵殼厝就是“海蠣殼做的房子”。
建造蚵殼厝要先用碎石、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墻體,再砌上一層海蠣殼。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閩南特色紅磚古厝相映成趣,構成一幅幅極富美感的圖案。蚵殼厝不僅冬暖夏涼,還能抵擋海風的侵蝕,屹立千年不倒。
蚵殼厝用的貝殼比村里隨處可見的海蠣殼要大許多,據(jù)考證,蟳埔蚵殼厝的大蚵殼并非泉州原產(chǎn)。宋元時期,從泉州出發(fā)的遠洋商船從非洲或歐洲返航時,將沿途海岸上的大蚵殼轉載上船,以穩(wěn)船只重心運回泉州,這些蚵殼隨后被當?shù)卮迕裼脕斫ㄔ旆课荨?/p>
近年來,蟳埔村獨特的服飾和蚵殼厝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,吸引了成批的游客、民俗愛好者和前來寫生的畫家。嗅覺敏銳的蟳埔女將蚵殼厝改造成民宿、餐館、咖啡廳,遠道而來的游客還可以在這里體驗頭戴鮮花、身穿蟳埔女服飾、制作海蠣煎等。
“時代在變,蟳埔村也在變,但有一點沒有改變:蟳埔女依然代表著勤奮、勇氣和進取的精神?!蓖跣忝氛f。她喜歡贈送“蟳埔女孩”的明信片給來訪者,明信片上是她迎著海風嬌羞淺笑的照片,背面用小字印著她的公司信息。
海天之間,辛勤勞作的蟳埔女,陽光下熠熠生輝的蠔殼房,歷史和現(xiàn)實在這里交匯,古泉州“潮漲萬國商、市井十洲人”的繁盛景象在這一刻變得十分真切。